
LightSketch 設計系統
建立產品一致性,提升跨部門協作效率
-
重新定義產品色彩與 UI 元件規範
-
依據 Atomic Design 原則建構設計系統架構
-
強化設計與工程團隊間的溝通與交付流程
專案概覽
01 | 目標
由於現有產品的元件風格不一致,為提升整體介面一致性與團隊協作效率,我們決定導入設計系統,並建立一套可重複使用的 UI 元件。讓工程團隊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在核心的邏輯開發,而非重複處理樣式問題。
03 | 挑戰
身為公司內部唯一的產品設計師,我需同時支援新功能的設計與設計系統的建置,時間與資源分配是一大挑戰。
02 | 角色與產出
在本專案中,我作為產品設計師,與工程團隊及產品經理密切合作,負責將設計系統的概念導入至整個團隊。我的工作涵蓋從產品色彩定義、UI 元件視覺 與互動設計、元件設計與測試,到交付開發與後續版本優化管理等流程。
04 | 成果與影響
我在設計新功能的過程中同步導入設計系統,並與工程團隊協作使用 Tailwind CSS,成功降低元件開發與維護時間,同時提升設計與程式的整合效率。
專案背景
LightSketch 是由德國慕尼黑的燈具製造商 Ambright 所開發的線上繪圖工具,主要提供給工業設計師使用。Ambright 擁有獨特的「Printed Light」技術,能夠製作出個人化的燈具設計,而 LightSketch 正是這項技術的應用入口。
透過 LightSketch,設計師可以在網頁工具中繪製出他們想要的燈具輪廓,系統會即時提供估價,並自動將設計需求傳送至 Ambright 的內部系統,由相關團隊聯繫客戶並安排後續製造流程。
了解問題與痛點
透過與工程與產品團隊討論後了解公司內部與產品當前痛點
產品當前問題
1. 同樣元件、不同樣式
目前產品雖已有完整的功能框架,但因早期缺乏產品設計師介入,UI 元件未建立明確的設計規範,導致整體風格不一致,影響用戶體驗與開發效率。
顏色不一致
以 CTA 按鈕為例,雖都採用黃色背景搭配白色文字,但由於缺乏固定色碼,有些按鈕之間出現細微色差,降低整體視覺一致性。
元件樣式不一致
同一層級的按鈕卻使用不同的顏色、陰影與邊框樣式,不僅容易讓使用者誤判功能的重要性,還增加了工程團隊的維護與重構成本。
2. 元件可讀性與易用性不足
部分元件在視覺表現上缺乏狀態區隔與清晰的操作指引,導致使用者混淆或操作錯誤。
狀態不明確
例如工具列中的按鈕,當時Enabled 與 Disabled 狀態在視覺上容易使用戶搞混。
對比度不足,影響易讀性
有些許元件未符合WCAG 2.1 AA級的顏色對比要求。例如,CTA按鈕黃底白字的對比度,影響視覺可讀性與無障礙體驗。

團隊當前痛點
1. 資源有限,時間壓力大
工程團隊在有限人力與時間下,需同時負責前端介面建置與後端複雜邏輯開發。由於缺乏明確的設計參考與支援,無法投入足夠時間優化介面細節,導致 UI 品質參差不齊。
2. 元件無法重複使用,重工頻繁
因為當時尚未導入設計系統,每當開發新功能時,工程師往往需從頭建立 UI 元件。這不僅造成元件樣式重複、難以維護,也導致整體風格與行為不一致,進一步拉長開發與測試時間。
規劃與方向
短期目標
1. 優先製作 MVP 元件
考量到團隊人力資源有限,我們決定以「支援新功能開發」為優先,並從即將用到的核心 UI 元件開始建立設計系統,例如:按鈕、Header、工具列(Toolbar)等。
在實際製作元件前,我先重新定義產品整體的視覺風格與色彩規範。雖然公司已有初步的品牌風格設定,但產品界面與公司網站的風格並不一致,因此首要任務是統一產品中的色彩與字體系統。
現有公司網站頁面

修化後的產品介面

2. 選擇技術:Tailwind CSS 與 Three.js
為了建立可重複使用、具彈性且開發快速的元件,我們選擇以 Tailwind CSS 作為 UI 樣式的基礎。Tailwind 提供了系統化的 CSS 工具類別(utility-first approach),讓我們可以快速客製並套用一致的樣式規範。
同時,為了支援產品中 2D 與 3D 視覺需求,我們也採用 Three.js 進行圖形渲染,與 UI 元件整合使用。
長期目標
1. 設計系統檔案管理架構
我們採用 Atomic Design 的概念來建立 Figma 設計系統檔案,依據元件的複雜程度分為四大類別,從基礎設計元素到完整功能模組,提升元件的可維護性與擴充性。

Figma 檔案分類架構
-
基礎層 (Foundation):
包含 Design Tokens,例如色彩、字體、間距、尺寸與陰影,是系統風格的基礎。
-
UI元件 (Components):
由基礎層組成的原子元件,例如按鈕、輸入框、下拉選單與複選框等。
-
複合元件 (Patterns):
由多個 UI 元件組成的結構,例如 Dialog、Toolbar、Header 等,具備明確互動邏輯與狀態變化。
-
功能頁面 (Features):
結合多個元件與模式,用於特定功能場景,例如「使用者教學流程」。
2. 元件版本管理
設計系統導入後,我們也建立了版本管理流程,便於團隊追蹤每個元件樣式的修改歷程,並確保設計與開發之間的一致性。

元件版本紀錄與樣式變更歷程
每當元件樣式或邏輯有變更時,都會在 Figma 中記錄對應版本與修改說明,方便日後查閱與團隊溝通,也支援後續的設計審查與版本控制策略。
設計產出
設計原則
為了提升產品整體一致性、建立便於維護與擴充的設計系統,同時強化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效率,我以下面三項設計原則做為此產品設計系統的核心理念:
1. 保持產品風格一致
整個產品以樂高邏輯的方式規劃整體產品架構,從最小單位的 Design Tokens(色彩、字體、間距等)出發,逐步組合為一致性的 UI 元件,進而延伸至頁面與功能模組。

考量到產品中有許多客製化圖示無法直接套用現成圖庫,為維持整體視覺一致性,我設計了一套符合產品風格的 icon 系列。

2. 易於維護與擴充
設計系統的結構參考 Atomic Design 架構,讓元件從基礎到複雜組合皆具可拆解性與重用性。同時,我導入元件版本管理與命名規則,確保每次更新都可被有效追蹤,並支援未來元件擴充或調整樣式的需求。
3. 強化設計與工程團隊合作效率
透過建立設計規範一致、結構清晰的 Figma Variants,我協助工程團隊更快速理解元件狀態與互動邏輯。所有元件皆搭配實際使用情境、狀態(如 default、hover、disabled)與命名規則,有效縮短設計與開發的溝通時間。
CTA按鈕元件在Figma上的Propertie設定

設計結果
1. 從顏色與字體系統著手
考量到公司已初步確立品牌風格,加上專案時間有限,我優先在現有色彩基礎上進行優化,特別針對 對比度不足的問題進行調整,確保整體符合 WCAG 2.1 的無障礙設計標準。
色彩系統共劃分為 8 種核心色彩,涵蓋品牌主色與介面指示色,兼顧產品視覺風格與功能性:

品牌色
-
米色(Primary):
核心品牌色,用於主要操作,建立一致的視覺印象
-
黃色(Secondary):
用於高亮區塊或次要操作提示,例如燈的放置位置
-
紫色(Tertiary):
用於輔助強調與操作控制,避免過度單一
中性色
-
灰階色:
用於背景、邊框、文字等基礎介面結構
功能色
-
紅色(Danger):
用於錯誤提示、危險操作警示
-
橘色(Warning):
表示潛在風險或提醒
-
綠色(Success):
表示操作成功或完成狀態
-
藍色(Info):
用於資訊提示與協助說明內容
選擇燈箱種類視窗
